当具身智能产业加速扩张,一个核心矛盾日益凸显: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人才断层。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该领域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突破6300亿元。但根据人社部公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披露数据,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的缺口超过了500万,国内供求比仅为1:10。
严重失衡的供需比例,再尖端的技术也将受限于“实验室到产线”的转化。构建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体系,已成为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突破口。拓斯达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并探索如何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型人才。
校企合作:重构教育产业双螺旋
5月7日,拓斯达应邀出席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东莞市技师学院协办的“才聚湾区·智造未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交流会暨技能人才双选会活动”,与院校达成战略合作签约,共建“AI+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探索以“车间课堂+市场导向研发”实践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实训中心。
人才工厂:构建全周期成长生态
拓斯达将人才战略置于发展核心,公司内部研发人员占比达到三分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纵向设置涵盖从助理工程师到首席技术专家的职业发展通道,横向打造“青春特训营”“雏鹰计划”“火柴班”等多层次培训项目。这种“选拔-培养-实战”的闭环机制,助力新人快速完成从职场新人到核心骨干的跨越式成长。
技术攻坚:博士领衔突破技术壁垒
拓斯达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矩阵,由首席技术专家牵头进行技术攻坚,“五合一伺服驱动”等多款关键核心零部件实现应用量产,为产品性能、质量保障以及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由控制团队最新研发的IT与OT技术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成功打通AI虚拟训练与物理执行系统的数据闭环,为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应用落地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作为扎根东莞近二十年的智能制造企业,拓斯达正在实现从“机器换人”到“机器懂人”的重要转型。产学研合作无疑是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拓斯达愿与各界伙伴合作,让“机器懂人”走向现实,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进程。
TOPSTAR
拓斯达坚持“让工业制造更美好”的企业使命,秉承“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装备服务商”的愿景,通过以工业机器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
注塑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以及控制、伺服、视觉三大核心技术,打造以核心技术驱动的智能硬件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撰稿 | 徐静瑜
审校 | 刘京京
图片 | 拓斯达